認識我的朋友都大概知道,我很愛榮格心理治療的觀點,與其所談及的概念架構。

最近在讀這本書

一開頭,旭亞老師的推薦序,就吸引了我。

榮格認為現代性的困境與個人意義的喪失有關,需要藉著重新與心靈深處的集體潛意識連結,建立新的價值,以找到個人靈魂的歸屬。我們需要轉向內在:與自己所生所長的文化根源產生心靈上的聯繫;與過去建立新的、有意義的連結。

 

很不錯的好書,推薦給大家。

《榮格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
心靈工坊出版

第1章 自我實現
第2-1章 劣勢功能(上)
第2-2章 劣勢功能(下)
第3章 榮格心理學的積極想像
第4章 積極想像的四個階段
第5章 心理分析的宗教面
第6章 面對潛意識的宗教態度或魔法態度
第7章 移情
第8章 投射──投射與疾病和心靈成熟度的關係
第9章 專業與志業
第10章 團體心理學
第11章 榮格看藥物
第12章 永恆少年問題的宗教背景
作者: 瑪麗-路薏絲.馮.法蘭茲
譯者:
易之新
書系:Master 039
定價:380元
頁數:320 頁
出版日期:2011 年 07 月 22 日 

榮格的作品氣勢磅礡、縱橫古今、跨越四方,氣勢令人震撼,望而興嘆。馮.法蘭茲是榮格最重要的女弟子,就像榮格精神上的女兒,她的作品同樣博學深思,旁徵博引,卻無比輕柔,引人著迷,讓你自然走進深度心理學的複雜世界。

馮.法蘭茲是「蘇黎士榮格學院」創立者,一生講學不輟。《榮格心理治療》收錄她的十二篇精彩演講,從「自我實現」開始,談到「人格類型和劣勢功能」的意識與潛意識發展,以及「積極想像」這個重要工具。接著談到「心靈宗教面」的重要性,及其可能的負面影響。最後探討專業心理分析師所需具備的條件、團體治療的意含、榮格對藥物的觀點,並以「永恆少年」為例,說明原型與當代的密切關聯。
本書清楚介紹榮格學派對心理治療的看法與實務,是非常重要的一本經典著作,等待二十一年,中文版終於問世,榮格心理學在台灣的成長,又將往前推進一大步。 

* 旭亞老師的推薦序 *

【推薦序】向心的深處,探尋療癒的真諦
書序作者:呂旭亞(呂旭立基金會諮商心理師、蘇黎世國際分析心理學院分析師候選人)

人為何而活?怎樣才可以活得好?

  每一個文化傳承裡都有為這個大哉問提供的指引,讓人在失去生存的意義時,循此指引得到既有的解決方法。當現代人掙脫了傳統的束縛,尋求個人自由的當刻,傳統所提供的保護也一併失去了。現代的心理學與心理治療有相當的程度就是回應這個獲得自由與失去保護的困局。

  現代的華人也面臨著難以從傳統中尋求精神指引的困境。心理學與心理治療近年在華人世界成為顯學與熱門行業絕非偶然,因為許多心靈問題是現代化的產物。榮格認為現代性的困境與個人意義的喪失有關,需要藉著重新與心靈深處的集體潛意識連結,建立新的價值,以找到個人靈魂的歸屬。我們需要轉向內在:與自己所生所長的文化根源產生心靈上的聯繫;與過去建立新的、有意義的連結。

  榮格對精神世界裡集體潛意識的原型內容特別看重,所以榮格心理分析對於被分析者夢中可能傳遞的原型訊息特別著力。因為,他認為夢不僅來自個人潛意識,也是個人與人類全體的連結處。他的觀點對生活遇到瓶頸、生命的意義遭到翻覆的人有強烈的吸引力,因為,現實世界的原理原則已被窮盡,人們需要到心的深處尋找活著的意義與方向。榮格的心理治療對這樣的人特別有幫助,因為生命的困境成了與廣闊天地古往今來相遇的一個轉機。

夢的話語、神話的情感、象徵的經驗……

  如果從心理學發展的脈絡來看榮格心理學的歸屬,我們會發現,這個學派與其他心理學派的關係似乎遠不如它與宗教、人類學、哲學、文化、藝術的親密。所以有人說榮格心理學是一個宗教心理學或是哲學心理學,而不是可以臨床應用的心理治療學派。這樣的評論不僅誤解了榮格心理學,也局限了心理治療的價值,因為個人存在的價值不能僅僅建立在一己生命的有限框架裡,我們需要與更大視野的人類智慧相連,以解決個人的困局,而人類集體的智慧就儲藏在宗教、藝術、神話之中。這些人類智慧的寶藏充滿在我們的潛意識裡,以夢的方式與我們說話,以神話的形式與我們的情感連結。

  現代心理治療的基石建立在西方科學的典範裡,榮格雖努力將其學說建立在科學與理性的範疇裡,可是他對心理分析卻堅持其有靈性的治療目的,他認為人的內在發展是有方向性的, 是極力往自我完成的方向前進,而心理治療是要幫助每個人內在這一個潛藏的動力,不受阻礙地流動,以完成自我存在的終極價值。這樣的治療概念與宗教的靈性目標相去不遠,只是,榮格是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待宗教與神聖經驗,所以他在《心理學與宗教》一書寫道:「終究來說,任何支配人心、無可逃避的東西,都可以稱為上帝。」上帝可以是一個空白的括弧號,不同的人填入自己的聖物。他的上帝不是世俗宗教體系裡所指稱的上帝,而是一個全人發展的必要之路,上帝是一個心靈最高度的展現。

  榮格說:「我工作的主要興趣不在於治療精神官能症,而是走向神聖的事物。然而,事實卻是,走向神聖的事物才是真正的治療,當你得到神聖的經驗,就脫離了疾病的咒詛。」對榮格與他所發展出的分析心理學而言,如果無法將生命的深度與高度藉由分析的過程展露出來,分析就沒有達到它應有的目的。一般心理治療所關切的症狀改善、較佳的社會適應,這些治療成功的指標並不是榮格心理分析的終點,它們只是過程中的現象。

  榮格分析的目的是要促成個人的「自性化歷程」,也就是成為獨立、自由、真實的人;要讓人有能力脫離社會化的制約,不被社會的集體性吞食。 在這樣的觀點下,個人為之苦痛的身心症狀就來自於背離真我的樣貌與離開自己該走的道路太遠所致,生病──就成為個人生命翻轉的決戰點。馮.法蘭茲說:「神聖的事物、象徵的經驗,對榮格而言就是一切,是心理分析歷程中唯一有重大意義的面向。」因為,這些都是自性化的真我所能展現的方式。

叢山峻嶺,但眼前有條捷徑可行……

  我常遇到心理專業的同行或學生向我詢問有關榮格心理治療的書籍,因為在眾多的榮格心理學出版品中,似乎獨缺專門論述心理治療這一塊,不只中文翻譯書裡缺乏,以英文出版的榮格叢書裡這個主題也有限。雖然這本書已經出版了二十一年之久,可是書中所描述的榮格心理治療的核心價值與工作方法仍是歷久彌新。

  在榮格分析師的訓練過程裡,最常被提到的就是:榮格分析是沒有方法的分析法。這對有興趣理解榮格分析的心理治療師無疑是一記閉門羹,對初入訓練之門的學生而言也是一樣的痛苦。因為沒有既定的方法,就沒有可精確依循的學習法門,雖想入山尋寶,面對叢山峻嶺卻不得其門而入。馮.法蘭茲這本書可說是回答了許多人的疑問,榮格分析是一個建立在理解生命深度與意義的心理治療。

  榮格心理學在榮格死後繼續發揮其影響力,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馮.法蘭茲。她可以說是榮格學派的學者中,最能夠將榮格理論闡述得比榮格本人還要清晰的人。她有能力將榮格複雜無比又上天下地旁徵博引的理論,邏輯化、條理化。所以,要讀懂榮格的理論,馮.法蘭茲的著作是一條捷徑。

  馮.法蘭茲自從十八歲見到榮格,之後成為他的學生,接受他的分析並成為榮格分析師,也成為榮格理論最重要的擁護者與闡述者。她終生未婚,與另一個榮格分析師芭芭拉.漢娜(Barbara Hannah)共同生活,情同母女,死後也與漢娜葬在同一個墓穴。她將自己一生完全奉獻給榮格心理學,榮格活著的時候,她是他重要的助手。榮格晚年的鍊金術研究依賴馮.法蘭茲甚深,因為她精通拉丁文,可以協助榮格整理奧祕難懂的鍊金術文字。她追隨榮格的方式不僅僅是理論與治療方法,連生活上她也努力仿效。

  榮格為自己在蘇黎世鄉下地方波林根(Bollingen)建造私人塔樓,以為自閉退隱之用;她也在同一個地區買了一塊地,並為自己蓋了一個代表她內在本質我的小塔樓。她死後長眠的墓穴與榮格的墓地也僅相隔數百公尺,種種生平點滴可看出她對榮格的認同之深。值得一提的是,馮.法蘭茲並不僅僅是一個榮格理論的傳誦者而已,在榮格學派裡,她開創出屬於自己的特殊取向:以童話分析作為了解集體潛意識的方法。時至今日,接受童話分析訓練仍是古典蘇黎世學派最重要的訓練。

與內在真我的神聖聯繫

  馮.法蘭茲將榮格心理分析中最核心的概念與方法在這本書裡做了相當詳細的描述,而我以為最可貴的部分是有關成為一個心理治療者的論述。馮.法蘭茲說:「依我的經驗,當準分析師的分析訓練一直懸在個人問題的討論時,這個人日後永遠無法成為有效的分析師。就如榮格所說的,一個人只有在自己的生活中經驗過永恆,他的人生才找到了意義,否則人生會迷失於各種淺薄的事物中。我們或可接著這麼說,這樣的人只能為別人提供淺薄的東西:美好的建議、知性的詮釋、善意的勸告,以幫助人過常態的生活。分析師向內住在重要的本質裡,是非常重要的;如此他才能引領被分析者進入自身的內在核心。」

  治療者生活中經驗過永恆、神聖、生命的深度,才不至於忽略了分析者重要的內在訊息,也不至於膚淺化了生活裡的珍貴經驗。所以她特別指出:「不可或缺的是分析師本身與神聖事物有連結,並根據自己的經驗而相信它。」許多人熱切地渴望投入助人的行業,馮.法蘭茲的提醒指出助人者須有的態度與應做的功課,我們是否能真正助人在於自我是否能建立與內在真我的神聖聯繫,而這正是榮格心理分析最核心的精神。

 *易之新醫師的譯者序*

【譯者序】榮格到台灣
書序作者:易之新

【譯者序】從村上春樹到馮.法蘭茲

  我喜歡村上春樹的小說,感覺就像喜歡馮.法蘭茲的文章一樣,兩者之間好像有什麼相似之處,也許是他們都如此細膩、詳實地述說著人性的真實血肉與黯黑幽微之處,令我產生相似的悸動。但我總是奇怪村上春樹的小說為什麼那麼受歡迎?他筆直地述說大部分人不願觀看的人性,寫得那麼…鮮血淋漓、怵目驚心。一般說來,人是不願去看這麼血淋淋的東西的,但他的小說卻吸引著各種不同類型的現代男女。為什麼?

  我猜可能是小說總是指向他人,較容易讓人安然地讚嘆:「啊!他把(別人的)人性描寫得多麼貼切啊!他描述的某某情形,就像我在某某人身上看到的特質啊!村上春樹真是太厲害了,把(我觀看到的)世界與人性寫得入木三分!」小說不會強迫人向內看,你可以把一切的一切當成外在世界的風景來欣賞、讚嘆,可以不需要有什麼自覺,不需要對自己有多一些了解和體會…(當然了,小說也指向內在,但毫無強制性,讀者可以完全向外投射。)

  但深度心理學就不一樣了,同樣是對人性有很細膩的描寫,同樣是看見血淋淋的世界,但深度心理學會提醒你,向內看,看見內心世界的投射,就如神諭聖殿的古老格言「認識你自己」,而如實看見自己才是人性需要卻又逃避的苦口良藥。但又是什麼動力讓人願意耗費心力向內看呢?不論是什麼動機,這畢竟是辛苦的路程,若有馮.法蘭茲這樣充滿智慧又懂人性的嚮導,辛苦的旅途肯定會走得比較有趣。

從榮格到馮.法蘭茲

  馮.法蘭茲談的是榮格心理學。榮格寫的東西是氣勢磅礡、縱橫古今、跨越四方的,你會看見他旁徵博引,談論的範圍涵蓋哲學思想、神話智慧、宗教民俗、歷史人物等等,那個氣勢是令人震撼的。閱讀榮格的著作,每每讓人覺得必須找到屬於自己背景的東西,卻沮喪地知道很難達到他的境界。

  馮.法蘭茲師承榮格,簡直就像榮格精神上的女兒,她也能旁徵博引,看得出她的知識範圍是廣大深入的,但她文章的味道是輕柔的,好像對著你輕聲細語、娓娓道來她所看見的人性。她分享她的博學與深思,但又像怕嚇到你似地,用如此輕柔的方式,引人進入深度心理學的複雜世界,而不用那麼害怕。那感覺是著迷,不是害怕,是覺得:「啊!你真的如實說出我隱約感覺到的人性,那是你我的人性,是更深沉的世界。你的文章是引領我跟著你深深體會、細細品嚐的學習過程。」

從馮.法蘭茲到心理治療

  馮.法蘭茲著述等身,她的書幾乎都是從演講紀錄整理來的。這一本《榮格心理治療》是十二篇原本分散在不同時空的演講或上課紀錄,編者根據榮格分析心理學派對心理治療的認識與實務經驗,而把相關主題串在一起的書,做為她七十五歲大壽的獻禮。從書中的主題就可以看見榮格學派對心理治療的看法與其他學派是多麼的不同。

  本書一開始先介紹不同層次的「自我實現」,在大家耳熟能詳的用語中提出榮格心理學的不同之處。接下來從「人格類型和劣勢功能」來談自我實現所需要的意識與潛意識的發展,而「積極想像」就是促進這種發展的重要工具。由於劣勢功能和積極想像是榮格心理治療實務非常重要的觀念與方法,所以用了極大的篇幅詳細介紹,並舉出許多實例說明。但讀者若要深入探討人格類型,或是實際練習積極想像,最好能在榮格學派的諮詢師或分析師的指導下進行。

  接下來談到「心靈宗教面」的重要性,及其可能有的負面影響。這是榮格心理學非常核心的部分,也是一般心理學或精神分析忽略的部分。這裡所談的「宗教」,並非一般制式的宗教,而是各種宗教背後神聖、奧祕的源頭。所以榮格心理學會從個人潛意識跨越到集體潛意識,從情結跨越到心靈的原型。在這種背景下,動力心理學中非常重要的「移情」、「投射」在本書也都被賦予了更深的意義。

  本書最後幾個主題分別探討從事此專業所需具備的條件,團體治療的意含,榮格對藥物的觀點,並以「永恆少年」為例說明原型與當代的密切關聯。這些主題在榮格心理學中所蘊含的觀點,都與一般心理學大異其趣,讀者可以由此看見榮格觀點在眾多心理學中的獨到之處。

  譯者盡力以淺白、順暢的方式譯介馮.法蘭茲筆下的榮格世界,但這本書畢竟是意義濃度甚高的專業書籍,一般讀者恐怕很難在一時之間進入此書妙義。但台灣近年有愈來愈多人或是到國外修習榮格心理學,或是在國內進行與榮格關係密切的沙遊治療,榮格觀點在台灣心理學界似乎愈來愈需要得到深入而專業的介紹。台灣過去與榮格心理學相關的書籍,若不是過於艱澀的榮格原典,就是淺嚐即止的入門介紹,或是夾雜其他學門的混合體,較欠缺深入而又易讀的專業書籍。本書是榮格心理學實務非常重要的一本著作,在原文出版二十一年後、作者過世十三年後,終於有了中文版,譯者深願本書能為榮格心理學在台灣的成長做出些許貢獻。

 

相關閱讀與活動:

遇見紐約色彩的心理治療督導分享會